山花子·春愁
陈子龙〔明代〕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蝶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清晨的薄雾中,杨柳迷离,杏花飘落,五更的钟声突然响起。寂静荒凉的景阳宫殿外明月高悬,惨淡的月光照着那凋残的红花。
遗衣化作了彩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留下萧瑟悲凉之景。只有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
注释
杏花零落:唐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宋秦观《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
五更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蝶化彩衣:《罗浮山志》
赏析
这首词用古今对比的方式,写当年繁华的景阳宫殿,而今是衰柳凄迷,月照残红,虫蛀画栋,杳无人迹,一片荒凉的景象,唯有双飞燕子,依旧翩翩飞舞。作品透露出今昔盛衰、人生凄凉的深沉伤感。
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
创作背景
陈子龙生于明末清初的大动乱时代,他目睹了明王朝的腐败,国势倾颓,而终于走上灭亡之路。清兵入关,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残酷的现实令他悲愤难平,痛苦不堪,于是他把满腔情感倾泻于诗词创作中,长歌当哭,创作了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秉戍 选评·元明清词·北京:文津出版社,2019
简析
此词上片写残春之景,前二句以杨柳迷离,杏花零落,钟声凄切,营造出凄凉衰飒的氛围。后二句用景阳宫典故,借陈亡的历史喻明亡的现实;下片直写人事,前二句暗用典故,以喻物在人亡、王孙末路,画栋雕梁残破不堪,大明江山已成过去。最后二句用无情的燕子依然翩翩舞于东风来讽刺那些投降新朝的官僚们。全词凝结血泪,如泣如诉,用古今对比的方式,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深切地表现了黍离麦秀之悲与家国身世之感。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109篇诗文 79条名句
登大伾山诗
王守仁〔明代〕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邴原泣学
李贽〔明代〕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伍员庙
瞿佑〔明代〕
一过丛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
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
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深。
素车白马终何益,不及陶朱像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