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三十六首·其二十一
邵雍〔宋代〕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露点缀着枯黄的草丛,凄冷的秋风吹动着傍晚的树林。
林中鸟儿的鸣叫声时高时低,天空时而放晴时而又转阴沉。
季节更替不过一时景物变迁,人心却常怀千古不变的深沉。
谁说知音子期已逝,世上再难觅得真正知音。
注释
衰草:枯草。
晚林:傍晚的树林。
子期:锺子期,名微,字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汉阳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与伯牙并称为“伯牙子期”。
赏析
这首诗是《秋怀三十六首》中的第二十一首,主要描绘寒露时节的秋景,抒发了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联“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勾勒出一幅秋日画卷:寒露如细碎珠玉,点缀于枯黄衰草之间,凄冷秋风则轻拂着傍晚时分的树林。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秋日典型景象。寒露凝结于衰败草叶之上,宛如晶莹泪滴,为秋意平添了几分凄美;秋风呼啸,穿梭于暮色中的树林,那瑟瑟颤动的枝叶,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季节的哀愁。如此描写,不仅精准点明了时令特征,更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瞬间置身于诗人笔下的秋日世界,感同身受。
简析
本首诗主要描绘寒露时节的秋景。首联勾勒出寒露缀草、凄风摇林的孤寂秋景;颔联借鸟声上下、天气阴晴,渲染秋日变幻;颈联将季节更迭与人生感悟相融,升华诗意;尾联运用钟子期与俞伯牙典故,表达对知音难觅的豁达态度。全诗借景抒情,从自然之景细微变化到对人生、时间、知音的思索,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诗人用词精准、对仗工整,此诗不仅是秋日感怀,更是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坚守内心信念,追寻知音 。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1652篇诗文 437条名句
南乡子·自述
苏轼〔宋代〕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宋代〕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宋代〕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